古代婚嫁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,嫁娶真不容易啊!

最近看了几本古代的小说,里面涉及的古代婚嫁写得很详细,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婚嫁都有哪些风俗习惯,这不看不知道,一看才发现古人是真讲究,对比起来,现代的婚礼是真的很简洁了。

有首婚嫁诗是这样写的:“欣闻令媛正华年,两姓联姻缔夙愿,仰慕钱江人溢喜,更传锦绣女情坚; 承欢初试调羹手,姆训常遵德妇虔,贵客同声歌好合,纷投珠玉短长篇。”这将婚礼当天的喜悦都表达进去了,两姓喜结姻缘,着实是令人高兴地日子,要高兴,就有许多的讲究了。古时婚嫁有“六礼”之说,即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,而且在这六礼之中,还有许多礼可讲,不过对比娶妻的喜悦,这些讲究也不算什么了,毕竟“洞房花烛夜”堪称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了。

纳采
“纳采”是六礼之首,因为纳采前要先提亲,婚礼的前提是要有人说亲啊,一般情况下,男方会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,女方家答应后,男方家才会准备去求婚。毕竟“一家有女百家求”,不是谁上门提亲都得答应的,父母也会综合考虑男方各方面的条件,不过一般只要父母同意了,就没有新娘什么事了,谁让古代讲究的是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呢。

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后,就会收下男方给的纳采礼,其实这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,纳采礼送上门时,双方必定是已经通过气的了。纳采礼是有说法的,《礼记》说:“纳采者,谓采择之礼,故昏礼下达,纳采用雁也”,就是说纳采礼要选择大雁,“用雁者,取其随时南北,不失其节,明不夺女子之时也。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。明嫁娶之礼,长幼有序,不逾越也。又婚礼贽不用死雉,故用雁也。”这是用大雁的原因,大雁是候鸟,象征不可耽搁婚嫁之时;而且大雁是坚贞的鸟儿,有夫唱妇随、不离不弃之意。

问名与纳吉
纳采之时,男方会先通报自己的姓名及出生年月,即所谓的生辰八字,不过纳采之后,还会有“问名”一说,是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和姓名,去问名时也要送上礼物,其礼物还是大雁。“宾执雁,请问名,主人许,宾入,授,如初礼”,问名是为了防止同姓近亲结婚,也为了测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不合。不过据说男方拿到女方八字之后,还要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压三天,称之为“压庚”。

当测得男女双方八字相合,占卜得吉兆了,男方就要备礼去通知女方,这个时候,两人算是正式定下来了,就等着挑个良辰吉日将女方娶进门,从此女子就得冠以夫姓了。纳吉时要备的礼还是大雁,看来大雁的寓意的确好啊,是婚嫁里不可缺少之礼。

纳征与请期
现代人最喜欢的环节一定是纳征了,纳征就是我们俗称的送聘礼,有“文定”和“下定”之说。根据家庭情况的好坏决定送多少,多以双数为准,金钱、布匹都有,宁波有送16担酒的讲法,这个时候男女方会送上婚书,女方也会回礼,回礼多是食物。聘礼多会有聘礼单,上面描有“龙凤书帖”,女方也会有回帖,帖子上的文字都有固定的吉利话,中规中矩,与嫁娶有关。

请期就是则定婚期了,男方选好了日子,去告诉女方,求得同意。既然是请求,自然要有请期礼了,不巧,请期礼还是大雁。“请期用雁,主人辞,宾许告期,如纳征礼”,一般这个日子也是占卜求道出来的。古人官场讲究吉日,所以婚礼这天的日子很重要,其实哪怕在现代,婚礼也很重视婚期,那天必然要有个很好的寓意,中国人喜欢六和八,所以办喜事多会选用带六跟八的日子,寓意顺利发财。

亲迎
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道程序,就是新郎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,也就是婚礼当天了,这天其实还有好多的讲究,反正古代结婚当天,新娘是真得很痛苦。亲迎前的一两天,女方会送陪嫁去男方家,还会请人铺新床,而结婚当天,女方要穿礼服,俗称要凤冠霞帔的嫁,早起时就要化妆,化妆前要开面,开面就是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绞去脸上的汗毛,我们现代去腿上的汗毛就很疼了,可想而知,开面一定非常疼。

女方化好妆后,上花轿前,男方要三次催妆,寓意是不愿出嫁,还要坐在娘亲的腿上,让母亲喂上轿饭,是让出嫁的女儿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。有的地方需要女方的哥哥弟弟背着出门,有的地方还要哭嫁,想想就心累,坐上轿子之后,颠簸许久到男方家后,跨火盆进门去晦气,再拜堂入洞房,有些地方要坐在铺满坚果的床上,包括枣子,寓意早生贵子,吃生饺子,喝交杯酒,再累点,还有一群闹洞房的人,这真是一个幸福又疲惫的日子啊。

婚礼到这时候还不算完,一般情况下,新妇第二天要早起给公婆敬茶,还要拜见舅姑,说是前天晚上为成妻之礼,第二天才算完成成妇之礼。而当新娘新郎三天后回门,吃过回门饭后才正式走完嫁娶的整个流程。

古代的婚礼纵然有许多有趣的地方,但封建味却也不轻,带有迷信色彩,且礼节繁冗,穷人还好,富人的婚礼有的真是劳民伤财,当然,现代也有许多结婚铺张浪费的,我们应该做的是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既保留传统婚姻中精华的习俗,但也要去除掉那些糟粕的部分。婚礼是人生之喜事,长长久久,和和睦睦才是幸福,其他的倘若不在意,何必去讲究那么多呢?

当然,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“礼”,而婚姻嫁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,这确是我们应该了解并弘扬之处,毕竟是礼仪之邦,有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必不可废的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